傳統上,最早的世界地圖之一要屬於的阿那克西曼德(Anaxímandros, 前610-前547)。他在西元前5世紀的時候就認為圍繞著愛琴海居住的地區呈圓形延伸。然而,它是通過昔蘭尼(Kurḗnē)的艾拉托斯特尼(Eratosthénēs, 前約276-前195),確定了地理描繪的重要原則。在仔細測量了地球的周長之後,艾拉托斯特尼最先把子午線與緯線形成的正角交網格包含在地理繪製中,將其在亞歷山大大帝(Mégas Aléxandros, 前356-前323)的軍事擴張期間所收集的資訊納入到他的地圖之中。波希多尼(Poseidónios, 約前135-前一世紀中葉)在其後續的測量中則對於鞏固地球的幾何模式做出了貢獻,使幾何學和天文學成為地理學的數學基礎。

因此,通過利用天文觀測,尼塞爾(Níkaia)的希帕恰斯(Hipparchos, 約前190-前120)創建了地點經度的計算法。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存在一片大陸的假想也應該要歸之於希帕恰斯。這一假想的出現來自於對阿拉伯海和大西洋海岸的潮汐的不同表現的觀測。這一知識被斯特拉波(Strábōn, 約前64-約23)引述,有關《地理志》的十七冊則呈現了一種認識古代世界的重要工具。他以敘述的方式對各地區的民族分佈的歷史所進行的描述,為地理學家們提供了一種參考的模式。比如蓬波尼奧·梅拉(Pomponius Mela, 西元1世紀),他是拉丁作家中唯一一位元對地理學的內容進行全面論述的作家。地球的五個氣候區的劃分應該歸之于梅拉,它們的其中兩個被認為是可居住的。蓬波尼奧從艾拉托斯特尼那裡受益其關於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界線的描述。和所有的古典地理學家一樣,蓬波尼奧認為里海是與北海相聯的一個巨大海灣。

托勒密的地理學名作的先驅,與馬里諾·迪·蒂洛(Marino di Tiro, 西元1世紀後半葉-西元2世紀前半葉)的作品息息相關。後者最先將中國描述為已知世界的東方邊界。馬里諾認為,可居住世界在經度上是從財富群島,也即如今的迦納利群島延伸到中國,而緯度則是從圖勒島(Thule)(可能就是設德蘭群島)延伸至北回歸線。作為與北極圈相反的“南極圈”這個術語,以及地理座標分配給任何單個地方這個非常重要的革新,都應歸之於他。經度的座標則是從穿過財富群島的本初子午線開始計算。馬里諾以常規的正角交網格為基礎,按照子午線和緯線之間的等距劃分,製作了一幅世界地圖,並討論了已知世界的經度延伸,相等於地球周長的225度。子午線的每一度的長度為500希臘足,也即185米,不同於艾拉托斯特尼所確定的700希臘足。

托勒密(Klaúdios Ptolemaîos, 約100-約178)的確構成了馬里諾的地理資料的重要部分,但關於地區的繪製,托勒密只接受子午線和緯線針對區域地圖的垂直劃分,同時針對已知世界的一般地圖,他制定了個人關於地球的平面轉化的幾何方法。

鏈接視頻

托勒密

  托勒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