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志和文獻資料

在這幅世界地圖的四個角,分別畫有天象圖、四種元素、天球座標以及列奧納多·貝里尼(Leonardo Bellini, 約1443-約1490)所創作的人間天堂。毛羅修士(Fra Mauro, 活躍於約1430-約1459/1464之間)以長篇大論的方式,用威尼斯方言討論了自然哲學中的一些中心議題:從神學的角度討論天的數量、行星之間的距離、潮汐的起因、陸地從水中浮出的原因、四種元素的絕對和相對大小、地球的可居性,最後則是人間天堂的位置。這七類“專題”構成了一種與宇宙志背景有關的論文,在其中,人類的已知世界,也即地球上被人所居住或適合居住的地方得到確定,使得毛羅修士的世界地圖與中世紀和同時期的所有其他地圖區分開來。毛羅修士的世界是各種宇宙觀念的綜合,來自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 前384-前322)的自然哲學和托勒密(Kláudios Ptolemâios, 約100-約178)的天文學文本。這些文本經由約翰·薩克羅博斯科(Johannes de Sacrobosco, 約1195-1256)的《天球論》(De sphaera)和經院哲學家的重要著作的闡釋,得到概述和解釋。通過使用當地的方言,毛羅修士轉向一群既非“教士”亦非“官員”的公眾。在一個半世紀之前,但丁(Dante, 1265-1321)已經把他的一部先驅式的方言百科全書著作《筵席》(Convivio)指向同樣的一批聽眾。這些人,用詩人的話來說,就是儘管不懂拉丁文,但他們能夠滿足人類饑渴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