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毛羅修士(Fra Mauro, 活躍於約1430-約1459/1464之間)的世界地圖反映了一種世界觀,在15世紀中葉歐洲最繁榮的商業文化中心之一的威尼斯共和國得到描述。這幅地圖被十六世紀的喬瓦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奧(Giovanni Battista Ramusio, 1485-1557)譽為“威尼斯的奇跡”之一,是自古以來最具幻想的宇宙志著作的一種。1450年,它繪製於聖彌額爾島(San Michele in Isola)的修道院,並在那裡保存了三個多世紀,先後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圖書館陳列,直到拿破崙時代。1810年,由於各種修會遭到鎮壓,這幅地圖被轉移至威尼斯,先是在聖馬可圖書館(Biblioteca di San Marco),隨後是在執政官宮殿(Palazzo Ducale),之後則又回到馬可國立圖書館(也即聖馬可圖書館),並保存至今。

         這幅世界地圖被繪製在一個直徑為196釐米的平面圓內,並內接于邊長為223釐米的方框中。它綜合了托勒密(Klaúdios Ptolemaîos, 約100-約178)的《地理志》(Geografia)和眾多海圖,記有數以千計的銘刻文和數以百計的圖像。這些銘文來自於文字和口述的文獻資料,包括古代的作者,比如托勒密和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 約23-79);中世紀的作者,如康帕諾·達·諾瓦拉(Campano da Novara, 約1210-1296)、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 約1193-1280)和湯瑪斯·阿奎納(Tommaso d’Aquino, 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十四世紀的旅行家,如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約1324)和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 約1280-1331);同時代的旅行家,如尼科洛·達·康提(Niccolò de’ Conti, 1395-1469)和彼得羅·奎裡尼(Pietro Quirini, 約1402-1448);途經威尼斯的衣索比亞僧侶以及其他無名的親見者。他們向毛羅提供了有關印度洋的主要商業航線、大西洋早期的葡萄牙航海的詳細資訊。圖解資訊極為豐富:城池、城堡、廟堂、陵墓、街道、邊界、艦船、海難、天國的三種表像,甚至還有列奧納多·貝裡尼(Leonardo Bellini, 約1443-約1490)精雕細琢出來的絕美的人間天國。

         毛羅修士的世界地圖遠不是一部基督教的象徵模範在製圖學中的不朽之作,它們通常指中世紀的世界地圖。毛羅修士的世界地圖在製圖學方面則指一種空間,在其中心首先是一些人,他們的商業、行旅,甚至他們最具野心的夢想。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公眾瞭解這幅製圖學傑作的內容和圖示的象徵,目前的這一數位版本得以實現。該數字版本緊隨伽利略博物館(Museo Galileo)於2016年發表的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 約1470-約1520)的那幅同樣富有創新和難以琢磨的地球平面球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