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毛罗修士(Fra Mauro, 活跃于约1430-约1459/1464之间)的世界地图反映了一种世界观,在15世纪中叶欧洲最繁荣的商业文化中心之一的威尼斯共和国得到描述。这幅地图被十六世纪的乔瓦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奥(Giovanni Battista Ramusio, 1485-1557)誉为“威尼斯的奇迹”之一,是自古以来最具幻想的宇宙志著作的一种。1450年,它绘制于圣弥额尔岛(San Michele in Isola)的修道院,并在那里保存了三个多世纪,先后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图书馆陈列,直到拿破仑时代。1810年,由于各种修会遭到镇压,这幅地图被转移至威尼斯,先是在圣马可图书馆(Biblioteca di San Marco),随后是在执政官宫殿(Palazzo Ducale),之后则又回到马可国立图书馆(也即圣马可图书馆),并保存至今。

这幅世界地图被绘制在一个直径为196厘米的平面圆内,并内接于边长为223厘米的方框中。它综合了托勒密(Klaúdios Ptolemaîos, 约100-约178)的《地理志》(Geografia)和众多海图,记有数以千计的铭刻文和数以百计的图像。这些铭文来自于文字和口述的文献资料,包括古代的作者,比如托勒密和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 约23-79);中世纪的作者,如康帕诺·达·诺瓦拉(Campano da Novara, 约1210-1296)、大阿尔伯特(Alberto Magno, 约1193-1280)和托马斯·阿奎纳(Tommaso d’Aquino, Thomas Aquinas, 约1225-1274);十四世纪的旅行家,如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约1324)和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 约1280-1331);同时代的旅行家,如尼科洛·达·康提(Niccolò de’ Conti, 1395-1469)和彼得罗·奎里尼(Pietro Quirini, 约1402-1448);途经威尼斯的埃塞俄比亚僧侣以及其他无名的亲见者。他们向毛罗提供了有关印度洋的主要商业航线、大西洋早期的葡萄牙航海的详细信息。图解信息极为丰富:城池、城堡、庙堂、陵墓、街道、边界、舰船、海难、天国的三种表象,甚至还有列奥纳多·贝里尼(Leonardo Bellini, 约1443-约1490)精雕细琢出来的绝美的人间天国。

毛罗修士的世界地图远不是一部基督教的象征模范在制图学中的不朽之作,它们通常指中世纪的世界地图。毛罗修士的世界地图在制图学方面则指一种空间,在其中心首先是一些人,他们的商业、行旅,甚至他们最具野心的梦想。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这幅制图学杰作的内容和图示的象征,目前的这一数字版本得以实现。该数字版本紧随伽利略博物馆(Museo Galileo)于2016年发表的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 约1470-约1520)的那幅同样富有创新和难以琢磨的地球平面球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