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幅世界地图的四个角,分别画有天象图、四种元素、天球座标以及列奥纳多·贝里尼(Leonardo Bellini, 约1443-约1490)所创作的人间天堂。毛罗修士(Fra Mauro, 活跃于约1430-约1459/1464之间)以长篇大论的方式,用威尼斯方言讨论了自然哲学中的一些中心议题:从神学的角度讨论天的数量、行星之间的距离、潮汐的起因、陆地从水中浮出的原因、四种元素的绝对和相对大小、地球的可居性,最后则是人间天堂的位置。这七类“专题”构成了一种与宇宙志背景有关的论文,在其中,人类的已知世界,也即地球上被人所居住或适合居住的地方得到确定,使得毛罗修士的世界地图与中世纪和同时期的所有其他地图区分开来。毛罗修士的世界是各种宇宙观念的综合,来自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 前384-前322)的自然哲学和托勒密(Kláudios Ptolemâios, 约100-约178)的天文学文本。这些文本经由约翰·萨克罗博斯科(Giovanni Sacrobosco, 约1195-1256)的《天球论》(De sphaera)和经院哲学家的重要著作的阐释,得到概述和解释。通过使用当地的方言,毛罗修士转向一群既非“教士”亦非“官员”的公众。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丁(Dante, 1265-1321)已经把他的一部先驱式的方言百科全书著作《筵席》(Convivio)指向同样的一批听众。这些人,用诗人的话来说,就是尽管不懂拉丁文,但他们能够满足人类饥渴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