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五世纪中叶,当毛罗修士(Fra Mauro, 活跃于约1430-约1459/1464之间)认为环绕非洲可以到达印度洋时,来自红海和波斯湾的阿拉伯船队数世纪以来就已经横贯印度洋,经由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的港口去购买数量巨大的瓷器制品。

中国海和印度洋在国立马可图书馆的这幅世界地图上分别是指契丹洋(Oceanus Cathaicus)和印度洋(Mare Indicum),穿行着毛罗修士称之为“印度䑸”(zonchi da India)的巨大船只。这些典型的中国䑸,其特征是长方形龙骨,四根巨大的船桅,一个船舵以及可以储存商品的巨大空间。毛罗修士首次向我们提供了这一类船只的非常详细的描述,使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约1324)和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 约1280-1331)在文献上的描述变得具体化。这位卡马尔多利修道院的修士在靠近中国䑸的一处说明中引用了他们,并作了简要说明。在一些例子中,最大的中国䑸附近有一些小型的船只表现出来,或许用以说明它们带领着数量更大的混合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