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这幅世界地图不仅仅是展现已知的世界,它还是一个幻想计划,表达了将所有的土地通过大洋航海路线而联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毛罗修士(Fra Mauro, 活跃于约1430-约1459/1464之间)认为,一些遥远的土地,诸如日本国(Cipangu)、爪哇(Giava)和刺桐(Zaitun)——如今中国沿海的泉州,被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约1324)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可以与最接近地中海的地方连接起来;而有些地方,如亚丁(Aden)、霍尔木兹(Hormuz)、麦加(Mecca),以及威尼斯和里斯本,也通过沿非洲航行的海路而联系起来。完整的海上关联连接着诸多的海上之路、内河之路和沙漠商队之路。数世纪以来,它们形成了所谓的“丝路”,将波斯和东亚联系起来。随着明朝的建立,以及与里海和黑海进行交通的中亚沙漠商队之路的中断,海洋提供了一个联系的新空间,在名义上能够避开陆路的中断。

两份教宗教谕向葡萄牙王室保证了其在非洲沿岸的航海、商业和宗教教化的独占权。正是这些葡萄牙使节的外交信息,毛罗修士想象并阐述了绕非洲航行的切实可能性。迪奥戈·康(Diogo Cão, ?-约1486)、迪亚兹(Bartolomeu Dias, 约1450-1500)和达伽马(Vasco da Gama, 1469-1524)等葡萄牙人的大海航行开始了绕非洲的航行,并抵达印度西岸的卡利库特(Calicut)。大约在此之前的五十年,毛罗修士便宣称,将彼时尚在想象中的沿非洲海岸的葡萄牙航海与在印度洋(Mare indicum)西边的中国䑸航海路线结合在一起,便能够看到一条宽阔的航海路线,可以把两座大陆连接在一起。一旦他们到达印度洋,他们就会沿着非洲东海岸北上,此后就可以沿着亚洲海岸线向东驶去。他们也有可能与富饶的霍尔木兹、剌桐和爪哇贸易圈发生联系。在这个贸易圈中汇集着主要的商业航线,尤其是香料方面的商业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