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毛罗修士(Fra Mauro, 活跃于约1430-约1459/1464之间)的世界地图内接于一个分为三大地理区域的圆中:欧洲、非洲和亚洲。这种组合方案唤起所谓的T-O世界地图的形式和功能。我们在很多古代和古代晚期的作品中发现这种世界地图,比如塞尔维亚的圣依西多禄(Isidorius Hispalensis, 约560-636)的《词源》(Etymologiae)。这涉及一些用于固定尘世世界结构的记忆形象,而不必要求如实地再现地理的真正延伸和形式。

这幅世界地图有一个几何中心,用于绘制外切整个图形的红色细线,以及一个象征的中心。它与第一个中心相比,偏向西方,与耶路撒冷城对应。毛罗修士认为,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密度,主要是在可供人类居住之地的西边,那么耶路撒冷事实上就是在世界的中心。它被一只与排列在周围的八只罗盘方位图相似的罗盘方位图标出,绝非偶然。

毛罗修士遵循古代的宇宙志观念,在周围绘制了许多岛屿。它指出已知和未知世界之间、可供人类居住的地区和环绕着它们的大洋之间的陆地如何变迁。除这一界线之外,还存在着阻止航海的黑暗世界,它使船只陷入汹涌澎湃的水浪之中,无法脱险。与其到在这样的水域航行,毛罗修士写道:“还不如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