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世界

托勒密(Klaúdios Ptolemaîos, 約100-約178)所使用的第二種投影製圖法則是去復原與地球的形象更加接近的已知世界的形象,並給予了第一種投影製圖法所缺少的表面球狀。如果第一種製圖法充分滿足了地理座標測量性,那麼第二種製圖法則令觀圖者感到非常愉悅。為獲得所期待的結果,托勒密想從一個準確落在已知世界的中心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球狀體,並不僅僅是在經度的寬度上,正如在第一個方法那裡所見到的那樣,而且也在緯度的寬度上。因此,這一視角從與經過羅德島的天頂緯線被移至經過塞伊尼(Syene),也就是如今的阿斯旺(Assuan)的天頂緯線。這座城市正好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30分。

之後,托勒密考慮一個與中央子午線和經過塞伊尼的緯線相交的點相切的表現平面,並把地理坐標進行調移 。這些條件確立之後,與這一表現平面相切且與中央子午線垂直的最大圈,也即黃道,看起來像是一條水準直線。事實上,這樣的一個圈是落在經過觀察者視線的一個平面。由於同樣的視覺原因,中央子午線看起來像是一條垂直線。由於應該要保證距離的測量,托勒密對水準直線按照每5度劃分成同樣的間距,這些間距分別在中央子午線的左右邊確定了地圖經度的寬度。通過這些相同的間距,托勒密因而在中心軸上標出主要緯線圈的緯度:赤道、所謂的對向麥艾羅(anti-Meroë)對稱的緯線以及與圖勒島平行的緯線。從赤道與離中心軸90度的黃道相交的時刻,其在平面上的表現將是一個與其末端的水平線相交的圓弧。其他的圓周則是以第一道弧為同心圓的弧線,它們的寬度由5度間距的測量來決定,以緯度為基礎而變化。這些平行弧線的曲點中心,在繪製出赤道半弧的弦以及與弦的中心相切的直線後,落在中心軸上。在把平行弧的末端與兩條分別表示0度子午線和180度子午線的曲線連接起來之後,就獲得了一個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可居住世界的地圖被表現出來,而且在此情況下,這幅已知世界的地圖也像是一個從球體移至平面表面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