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毛羅修士(Fra Mauro, 活躍於約1430-約1459/1464之間)的世界地圖內接於一個分為三大地理區域的圓中:歐洲、非洲和亞洲。這種組合方案喚起所謂的T-O世界地圖的形式和功能。我們在很多古代和古代晚期的作品中發現這種世界地圖,比如塞爾維亞的聖依西多祿(Isidorius Hispalensis, 約560-636)的《詞源》(Etymologiae)。這涉及一些用於固定塵世世界結構的記憶形象,而不必要求如實地再現地理的真正延伸和形式。

這幅世界地圖有一個幾何中心,用於繪製外切整個圖形的紅色細線,以及一個象徵的中心。它與第一個中心相比,偏向西方,與耶路撒冷城對應。毛羅修士認為,如果考慮到人口的密度,主要是在可供人類居住之地的西邊,那麼耶路撒冷事實上就是在世界的中心。它被一隻與排列在周圍的八隻羅盤方點陣圖相似的羅盤方位圖示出,絕非偶然。

毛羅修士遵循古代的宇宙志觀念,在周圍繪製了許多島嶼。它指出已知和未知世界之間、可供人類居住的地區和環繞著它們的大洋之間的陸地如何變遷。除這一界線之外,還存在著阻止航海的黑暗世界,它使船隻陷入洶湧澎湃的水浪之中,無法脫險。與其到在這樣的水域航行,毛羅修士寫道:“還不如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