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以南為向或許是這幅世界地圖最能打動和引起現代觀察者好奇的地方。毫無疑問,他對這種表現感到困惑。由於我們習慣於以北為向來閱讀地圖,我們甚至很難賦予毛羅修士(Fra Mauro, 活躍於約1430-約1459/1464之間)所呈現的地區一種地理學的意義。

地圖的方位是一種習慣,在歲月的流逝中經歷過各種的變化。比如在1150年和1500年之間繪製的大部分世界圖解地圖,其方位則向東,因為一方面,它們要指向太陽升起,其在基督教宇宙志中象徵著基督;另一方面在這個方向存在著想像的人間天堂之地。

然而基督教的宇宙志對以南為向也提供了自身的解釋原因,它假設人間天堂的確是在向東之地,但是在南半球某處不太確切的地方,與天上的天堂相對應。後者被認為是在一切天的最高處,因而總是出現在宇宙志圖解的高處部分。

在與毛羅修士的世界地圖同時代的諸多世界地圖中,以南為向被用於安德列阿斯·瓦斯佩格(Andreas Walsperger, 1415-?)的1448年世界地圖、所謂的十五世紀前半葉的“博爾賈諾(borgiano)世界地圖”以及該世紀最後二十五年的“蔡茨(Zeitz)世界地圖”。

以南為向也通常與中世紀的伊斯蘭地圖相符合,或許是與亞裡斯多德(Aristotélēs, 前384-前322)的思想相協調,後者在《天體論》(De caelo)中指出了作為世界高處部分的南極。 毛羅修士沒有解釋為其世界地圖選擇以南為向的原因,他當然知道去採用一個得到共用的製圖學常規,即——在象徵價值之外——讓地理的方位與太陽在正午的中天位置一致。除了極星之外,它是天文學最為直觀的一個因素,用以準確決定穿過世界極點的子午線的方向。